- 新闻中心
-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省农机工业协会六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宁召开
3月31日,省农机工业协会六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领导有:原江苏省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李全林、省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原省委副秘书长胥爱贵、原省政府副秘书长徐立、原省委研究室副主任、巡视员刘福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沈毅、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所所长陈巧敏、省农机工业协会会长、原省农机局局长、省农委巡视员徐顺年、原省机械厅副厅长苏泽民、原常州机电学院党委书记刘明新。
会议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徐顺年会长主持,会议为2020年度农机工业科技奖13家获奖单位和20家智能农机制造示范单位颁发证书和授牌;同时为协会2-4届会长苏泽民同志颁发终身荣誉奖证书;原江苏省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李全林作了重要讲话。他对新一届理事会工作提了五点意见,一是紧紧围绕我省八个千亿元级农业产业做好装备的配套跟进;二是加大科技创新,不断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的装备需求;三是加强产学研用推上下游间的协调配合,建设现代化农机产业链;四是认真贯彻江苏省农机装备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五是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协调服务工作,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第二阶段会议由第五届副会长刘明新同志主持,首先由徐顺年会长代表第五届理事会作《凝心聚力,接力奋进,为推进江苏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工作报告。他简要回顾了第五届理事会所做的工作,分析了行业协会的存在问题,对行业和下一届理事会工作提了意见和建议;会议通过了协会章程、行业诚信公约修正案和会费收缴办法;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新任会长徐顺年代表第六届理事会发布了农机装备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会议第三阶段,省工信厅装备处处长申高青通报了江苏农机装备产业强链补链有关情况;省农业农村厅行发处副处长朱玉奎对近几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情况和2021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行了解读。
会议对“十三五”我省农机装备产业的发展情况进了总结回顾,研究分析了当前农机装备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了我省农机装备产业“十四五”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会议要求,“十四五”全省农机装备产业要以习近平制造强国战略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和省政府贯彻意见(苏政发〔2019〕46号)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江苏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机装备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高端农机装备为核心,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更加注重农机装备制造和推广应用上下游之间的系统性、协同性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全面提升江苏农机制造的智能化水平,为推动农机制造大省向农机制造强省转变作出新的贡献。
“十四五”全省农机装备产业主要目标是:
规模实力再上新台阶。到2025年,全省农机装备产业营业收入(按大农机统计口径)达1400亿元,年均增长6%左右;实现利润130亿元,年均增长4%左右;出口交货值75亿元,年均增长5%左右;营业收入、出口贸易等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全行业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通过技术、资金、市场等手段促进优势企业形成产业规模,行业散、小、低状况有明显改变。全省高端、特色农机装备在农机装备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到2025年达到30%左右,农机装备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突破一批重点关键技术,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形成自身技术优势。全省农机行业重点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新建省级以上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3-5家,全省市以上创新平台累计达40家左右;重点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全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产品品种进一步增加。不断满足农业生产对先进农机装备的多样化需求,主要经济作物薄弱环节“无机可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围绕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机化发展导向,确保江苏到2025年,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果茶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70%,发挥好装备的支撑作用。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重点培育常州、扬州和徐州地区先进农机装备、饲料加工装备和排灌装备三个产业集群;通过结构调整、跨界融合,到202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2家,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3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10家,以及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中小型农机装备制造企业。
省农机工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蔡国芳、陈新华、马立新、孙斌频、夏建林以及有关农机企业的代表,共计150人出席了会议。